2021年3月,发改委等10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十四五”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培育50家骨干企业。大宗固废主要指单一种类年产生量在1 亿吨以上的固体废弃物,包括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工业副产石膏、冶炼渣、建筑垃圾和农作物秸秆等七个品类。我国大宗固废产生强度高、利用不充分、综合利用产品附加值低,历史大宗固废堆存量高达约600亿吨。按指导意见估算,每年高炉矿渣、钢渣、工业副产石膏全部综合利用可分别减排1亿、1000万、3亿吨,减排效应明显。
废钢利用可有效减碳
2020年我国粗钢产量10.53亿吨,行业碳排放量达16亿吨左右。目前国内的炼钢工艺仍以“长流程”为主。其中电炉钢碳排放仅0.2吨,低于高炉钢1.7吨碳排放。据废钢协会统计,2019年中国电炉钢比例仅为10.5%,假设电炉钢比例达50%,我国钢铁行业可减碳6亿吨。
再生有色金属最高可减排超3亿吨
有色金属行业中最主要碳排放来自电解铝和精炼铜,2019年电解铝行业为4.3亿吨,精炼铜排放0.4亿吨。而再生铝碳排放仅为原生铝的2%,再生铜碳排放为原生铜的21%,通过再生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再生铝可减排高达3亿吨,再生铜可减排75%。
危废资源化处置主要集中于金属、废有机溶剂、废酸废碱、废油、电子废物等方面的回收利用,主要使用的是物理化学处理技术以及物质分离与回收技术,典型的有清洗、干燥、破碎、分选、中和、絮凝沉淀、氧化还原、结晶、烧结、热解、蒸馏、吸附、生物处理、磁选/电选等工艺手段。由于危险废物中含有的金属种类复杂,难以量化计算碳减排贡献,危废处置本身也尚未纳入碳交易市场相关方案,但资源回收利用产出铜、铝、铅、锌、锡以及各种贵金属,边际上减少了原矿应用,推动碳减排的落实,是真正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可以预见,碳中和大背景下,资源循环利用进一步受到政策鼓励,大宗固废、废钢、有色金属及危险废弃物的资源循环利用迎来景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