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无废社会”建设成为我国固废治理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2017年,中国工程院提出《关于通过“无废城市”试点推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建设“无废社会”的建议》和《关于建设“无废雄安新区”的几点战略建议》,获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和《“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2019年,生态环境部确定“11+5”试点。“无废城市”建设成为新时期的重要课题。
专家提出,“无废”不是没有废物,而是居民知道自己生活中产生的废物去哪,专业人士能追踪废物流;固废得到了尽可能的资源化利用和最终的无害化处置。“无废城市”是一个新概念,不是城市不产生固废,而是废物对市容、对居民生活影响很小;居民对废物没有“违和感”,因而是一种城市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国办文件中的“无废城市”,是一个空间概念,因为覆盖工业(包括矿业、建筑业)废物、农林废物、生活废物及危险废物。每个城市,无论人口多少、规模大小、地处何方,都有生活垃圾,而其他废物则会因城而异。
专家表示,建设“无废城市”,必须深化固废管理改革,提高治理能力。大力推动源头减量,工农业废物、生活废物的资源能源梯级利用,严格控制新建、扩建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区域难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项目;将生活垃圾、农林废物、“城市矿产”、污水处理污泥、建筑垃圾、危废等收集、分类、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设施纳入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形成企业内、企业间和区域内循环链接,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无废城市”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固体废物分类回收管理体系,应用先进适用的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优化处置设施实现集约化和协同性处置,构建不同固体废物重点领域的综合性管理政策,系统性地推动城市资源代谢体系优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