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机构的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太阳能电池出口同比增长67.8%。今年上半年,太阳能电池出口继续保持良好增势。这里的太阳能电池出口指的是电池片、光伏组件等光伏产品的合计出口。近年来,随着光伏发电在全球范围的普及应用,我国已经成为光伏贸易出口的第一大国。

那么,中国光伏产业如何发展而来?
(一)光伏行业市场化、商业化序幕逐步拉开
自2004年起,欧美大力推动能源转型,出台补贴政策,极大拉动了全球光伏市场。中国光伏制造产业也快速扩张,产能大幅攀升。2005年,我国第一家民营光伏企业在纽交所上市。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施行,相对完整的政策环境开始逐步建立。光伏行业市场化、商业化发展的序幕逐步拉开。2007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一举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并一直保持至今,由此奠定了我国光伏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二)国内光伏市场大幅发展 产业链日趋完善
2013年,我国光伏产业链上下游超过350家企业破产。也是在那一年,我国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多部门先后出台近百项支持和规范行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使国内光伏市场得以发展。
在此期间,我国光伏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四个主要生产环节均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光伏系统成本持续下降,截至2017年,光伏发电成本较2007年下降约90%;光伏产品出口结构由以组件出口为主转变为组件、电池片、硅片等产品多样化的态势,出口市场也不再只依赖于欧美两大市场,而是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提质增效 高质量发展阶段
2018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调整行业发展目标,减少补贴依赖,推动行业有序高质量发展。
2020年我国提出双碳目标的承诺,全球能源也在加速向低碳、零碳方向演进。我国光伏产业从2021年开始进入高质量跃升发展阶段,产业规模、应用市场、产值、出口等方面均创历史新高。
专家认为,未来,各国出于能源安全等多方面考虑,会加大、加快可再生能源部署,光伏产品出口市场仍会保持较高需求。但我国光伏产品出口也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贸易形势。
因此,专家表示,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要积极推动光伏企业走出去,真正实现全球化布局,才能应对未来变化的贸易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