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联系电话

    0731-88876089

  • 联系人

    李栋、杜瑜敏

  • 邮箱

    csuzyxh@sohu.com

  • 邮编

    410083

  • 学院地址

    湖南省长沙市中南大学资源循环研究院

“清洁能源+”融合发展 服务新型能源体系

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05日 作者:

“我们这儿沙尘天数在减少,光伏板下长出了成片的狼尾草。”9月26日,某地住户告诉记者。他盘算着,等沙漠治理好了,种上更多农作物。让人惊喜的是,设在这里的某集团万亩沙漠治理示范项目,已在半年多时间里治沙超万亩。

“绿色发展是我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我们正积极推进‘沙漠治理+光伏农业’‘海洋牧场+海上风电’等融合发展模式,更好地服务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说。



如何让曾经的不毛之地长出了耐旱植物,成为万亩绿洲?光伏治沙的生态修复新模式给出了答案。

“我们采用的‘沙膜’技术,通过在沙地中添加植物纤维黏合剂,增加沙粒聚集度,可实现保水、保肥,承载植物生长。”项目负责人介绍,与传统的工程治沙法、化学治沙法、生物治沙法相比,“沙膜”技术具有见效快、效果优、产量高、施工便捷、适用性强等优势。

这样一来,项目每年可新增约3000吨苜蓿等干草饲料供应,可满足400头牛或5000只羊的饲草要求,能够带动当地税收和就业,增加农户和养殖企业收入。提起这些,项目负责人满怀信心地说:“接下来,我们还会种植西瓜、旱稻、沙枣树等数十种经济作物!”

类似的光伏治沙方式也让另一片沙漠——鄂尔多斯高原北部边缘的库布齐沙漠披上了绿装。在这里,该集团建设的6座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82万千瓦,治沙面积达3.4万亩。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等一系列措施正在有序推进。“以光伏场站为中心,我们开展了沙柳沙障固沙、芦苇固沙、混砂工程固沙与植物播种灌溉等工作。”电站负责人介绍。



在广东汕尾,全球单体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于近日建成投运,并完成首批养殖鱼苗投放,该平台对于我国“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平台配置应用了绿电供能保障、气水联合投喂、网衣自动清洗、环境监控预警、活鱼保鲜驳运等五大海洋牧场智能化系统,可通过监控室集中控制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和调控。“通过引进底播增殖技术,我们将鱼虾类投喂型物种与贝藻类提取型物种共同养殖,创新打造出综合多营养水产养殖系统,在保证生物代谢产物多层利用的同时,还可增加深水网箱内外生物多样性,改善海洋生态链。”该项目科研主管介绍。

今年8月19日,我国新核准5个核电项目。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该集团改进推出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品牌CPR1000,在红沿河、宁德、阳江、防城港等基地先后开建,形成我国核电批量化、标准化、系列化建设格局。今年,该集团率先对我国大陆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完成了建站30年首轮大修。

“发展清洁能源的同时,也推动了能源领域技术创新、跨行业融合与协同发展,从高端设备制造到前沿技术研发的清洁能源产业链亦渐次形成。”该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介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对此,负责人表示,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新起点上,该集团将准确把握清洁能源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定位,用好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一招,大力发展绿色科技,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引领力和全球竞争力,充分发挥产业控制及安全支撑作用,努力为绿色低碳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贡献。




文章标签: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