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27日,第二届中国钠/锂电池材料大会在湖南长沙顺利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有色金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南大学等十余家单位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专家学者代表参会。
大会聚焦“科技创新 绿色发展”核心主题,针对钠/锂电池材料领域的热点问题、科技前沿、产业发展等展开交流。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研究院院长郭学益担任大会主席并致辞,研究院副院长童汇教授,研究院教师范鑫铭教授、张磊副教授、毛高强博士后一同参会并做分会场报告。
郭学益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伴随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加速及国内“双碳”战略持续深化,新能源产业正处于历史级发展机遇期。他强调,钠/锂电池作为新能源储存体系的核心支撑,是驱动电动汽车、储能电站及便携式电子设备等下游产业迭代升级的关键基石,其材料技术的创新高度,直接决定我国在全球新能源产业竞争格局中的核心话语权。他指出,要突破核心材料性能的持续跃升、生产成本的精细化管控和绿色制造工艺的系统性优化三大挑战,关键路径在于强化“产学研用”的深度协同,以一体化创新机制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与突破。
大会开幕式期间对钠/锂电池材料领域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团队进行了表彰,我院先进电池与失效分析团队获得“技术创新先锋团队奖”。孟奎讲师、毛高强博士后获“青年才俊奖”。
开幕式结束后,郭学益教授应邀作题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大会报告,系统阐述了人类能源发展历程到当前新能源应用及面临挑战,并全面介绍了中南大学作为新能源“黄埔军校”对行业发展的贡献。郭学益教授指出,技术创新推动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AI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要超前布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实现新能源下一代关键技术突破。
童汇教授受邀作题为“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设计合成与应用”的大会报告,并分享了电池材料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
范鑫铭教授作“生物质基硬炭钠离子全电池低温老化失效机制及电极调控研究”专题报告,针对目前钠离子全电池低温耦合老化失效机制不明的难题,提出了低温循环失效“材料-极片-电芯-系统”研究新思路,系统介绍了生物质基硬炭钠离子全电池在低温存储及循环失效方面开展的工作。最后针对低温过程中面临的死钠成分演化路径不明、原位表征手段缺失等研究难点,提出了多机互联创新思路。
